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银行原行长:法定货币有可能被虚拟货币取代和驱逐

李礼辉 白话区块链 2019-04-08

白话区块链

从入门到精通,看我就够了!

2018年12月20日,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博士,在清华大学数字金融资产大讲堂上发表了题为“数字金融与数字货币”的主题演讲。

李礼辉的演讲,主要分为信任机制和数字货币两个部分。他认为,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经济体,如果不能保持经济发展和金融的稳定,如果不能保持法定货币有竞争力的便利性,法定货币就有可能被虚拟货币取代和驱逐。

以下为李礼辉演讲的部分节选:


 01
法定数字货币

中学教科书中,我们把货币的本质定义为一般等价物,有的学者认为货币的本质是一种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有学者认为数字货币是电子货币与实物现金的一体化。

我认为,数字货币是采用数字化技术的货币形式,具有法定地位、具有国家主权背书、具有发行责任主体的数字货币,或者可以再加一句话,具有实体资产支撑的数字货币,构成法定数字货币。

英国、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央行早在几年前宣布启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研发,我们中国人民银行也早就启动了数字货币的研发。去年,他们发布了一个研究报告,内容涉及数字货币总体架构、技术标准、法定地位、发行业务,可见他们研究是比较深入的。

就在一个月以前,周小川行长对数字货币做了比较全面的论述。他介绍了国际清算银行关于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的术语以及特性的讨论,他探讨了法定数字货币是数字还是物理,基于通证(Token)还是基于账户(Account),为零售服务还是为批发服务,借记型还是贷记型,锚定还是非锚定,加密还是不加密。

周行长还提出,私营部门也可以做基础设施,但私营部门参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具有公共精神。他对公共精神也做了定义,所谓的公共精神是准备为公共服务,而不是准备借搞基础设施的特权或者优势,过多的为个人或者个体谋利益。

我认为,如果我们利用区块链技术或者广义上的数字技术构建法定数字货币,理论上是可以实现高效率、高透明的。在这样的系统中,交易对手之间是可以点对点支付,而且可以保存完整支付信息,每一笔资金的起始和流动都可以被追踪。

所以,相对于传统货币,数字货币具备以下的优势:

1、可以直接支付、便捷支付、无现钞支付,有利于减少交易成本和货币流通成本,提高资金的周转效率;

2、中央银行可以将实时网点的数据对货币容量精准的调控;

3、资金流的信息可观察、可推动,从反腐败、反洗钱来看,高效率的资金信息的追踪能够实现更好的管控效果。

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这几年,微信支付、支付宝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构建以信任、链接为纽带的支付和生活服务平台,突破了传统支付模式,已经实现10亿级的连接。微信支付、支付宝等新兴的电子支付方式,迅速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传统的现金,过去发展多年的ATM机,还有大银行卡交易的笔数都不断地缩减。

数字货币能不能替代传统的货币形式,能不能取代新兴的电子支付工具成为主要的货币形式和主要的支付工具,我觉得应该取决于四个关键因素:一是效率更高,二是成本更低,三是具有商业价值的经济规模,四是具备社会认可的可信性和安全性。

我认为,在零售支付的市场,数字货币可能并不具备取代或者替代微信支付、支付宝等新的电子支付方式的绝对优势。但是,在金融交易的场景中,或者说在数字金融资产的交易场景中,数字货币最有可能成为高效率的工具。

去年7月,高盛获得美国专利商标局第一个数字货币的专利,这种点对点清算加密的数字货币,瞄准的是证券交易清算市场,以避免传统清算交易的风险。美国证券交易T+3,我们中国的证券交易是T+1,所以,高盛推出这样的加密数字货币瞄准的是美国的证券交易清算市场,进而解决传统金融潜在的这些延时和各种各样的风险。


 02
虚拟货币

接下来我们说说虚拟货币。

我们怎么样来定义基于区块链技术和供应链社区的“Coin”或者“Token”?现在,各国对于这两个词的定义有很大的不同,有的强调数字技术的特征,把“Coin”称作加密数字货币,有的强调金融属性,把“Token”称作通证,这样一些所谓的基于供应链社区的“Coin”或者“Token”当做一种证券交易工具来对待。

我的看法是,我们如果认同货币的本质,是一种关于交换权的契约,就应该强调交换权的经济以及其金融属性。无论是“Coin”还是“Token”,不仅在虚拟社区成为价值的标记和支付的工具,而且可以通过交易平台,与法定的流通货币进行交易,形成交易价格,所以它就具备了金融工具的属性。

因此,我们把Coin或者Token定义为虚拟货币可能更为贴切。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确,虚拟货币没有合格的发行责任主体,没有实体的资产做支撑,也没有主权的信任背书,因此谈不上是法定数字货币。

2009年当比特币面世的时候,很少人能洞察未来。

去年比特币价值很高的时候,有些朋友问我,你这个区块链工作小组的组长有没有买比特币,我说一个也没有。很多人买了比特币,在去年年底、今年年初的时候,觉得自己腰包挺鼓,但应该说那时候能够洞察未来的人很少。

最近的一年虚拟货币经过暴涨和暴跌,我们看到虚拟货币不再只是虚拟社区少数人的游戏,而是平行于现实世界的网络金融的空间。


 03 
虚拟货币赖以生长的深层次原因

我们应该关注虚拟货币赖以生长的深层次原因。这里我做了几个方面的归纳:

第一个是虚拟货币赖以生存的技术土壤。在去中心化的架构的公有链中,或者说这种公有链本质上是属于自规则的自组织,在这样的社区通行什么?通行网络共识的治理机制和发行虚拟货币的激励机制,虚拟货币是参与者认同的等价物和支付工具。

第二个是虚拟货币赖以生存的经济土壤。有的人说虚拟货币如果政府不让它作为支付工具,它就一文不值,我并不这样看,我觉得虚拟货币还是有它的经济土壤的。

虚拟货币有发行限额,但是可以细分,这点有的人可能认识不那么清楚。为什么中本聪当时搞比特币的发行数量限定为2100万枚呢?不能多发所以价格上涨。但是中本聪很聪明,发行总量是2100万,但是他没有限定比特币可以细分的程度,是万分之一还是一百万分之一?所以,现在比特币实际是不断地细分,一个比特币几千美元,但是可以细分,细分到万分之一的时候,万分之一的比特币可能就是两块钱,这个应该是我们必须关注的虚拟货币技术上很重要的特点。

另外,我们看到虚拟货币的交易可以匿名、可跨境、难管制,既可以用于公有链的社区,也可以用于灰黑色的交易,可能成为资金非法流动的工具和投机交易的工具。大家知道全球暗网市场一直存在毒品、枪支、色情等等非法交易,暗网市场到底多大谁都说不清楚,美国能说清楚吗?中国能说清楚吗?但是规模应该很大,这样灰黑色的经济活动需要什么样的交易工具?需要地下可以信任,地上难以管控的支付工具。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比特币在地下可以信任,地上实际我们是难以管控的。所以,它就适应了这样一些暗网市场交易的需求。去年发生了很多勒索病毒,这些事件中黑客大多选择比特币作为交易现金。

第三个是虚拟货币的造币成本。比特币是由挖矿产生的,它必须依据特定的算法,就是中本聪当时的特定算法来计算哈希值,并经过分布式算法的系统来确保一致,这些挖矿的成本包括电费、折旧、维护费等等。挖矿的成本不断上升,有人测算目前大概挖矿每个比特币的成本大概是4000美元左右。当然现在有的地方更加便宜,有的地方矿机价格下来了,也许不到四千美元,但是至少三千多美元,所以现在挖矿也是亏本的买卖。

第四个是虚拟货币投资的溢价。比特币的大账户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所以可以把价格推得很高,当然我不知道这次价格跌这么多,到底这些大账户起了什么作用?有待在座各位做进一步研究。

通过对账户的分析估算,大约一千个账户持有40%的比特币,这一千个账户里更多的是千枚级万枚级的账户,这些关键少数是在顶端,我认为他们可以操纵市场、掌握价格,而且可以操纵矿工掌握算力。

有人认为顺应潮流就是投资的基本原则,不必区分虚的还是实的,真的还是假的,大家只要共同参与,一旦我们形成利益共同体,虚拟世界的货币就不会坍塌,但是实践证明,这种货币世界是会坍塌的。

在这轮市场跌荡中,韩国去年曾经出现了泡菜溢价,都尽数消失了,我国的投机者、矿工投机也都产生担忧,很多人亏了。


 04 
虚拟货币的发展变化趋势

除了这几个深层次的原因,我觉得我们还要关注整个虚拟货币的发展变化的趋势。这里我也归纳了几个方面:

一是虚拟货币有时会以惊人的速度扩张,可能对法定的货币世袭领域攻城略地。

虚拟货币与法定流通货币交易的数量取决于法定货币的国际地位、有关国家监管的政策、民众的意愿以及市场的环境。

比特币与法定货币实时交易数据显示,去年8月份,比特币与日元交易的占比一度攀高到46%,美元的交易只占25%,人民币占12%。去年10月份,日元交易占比冲高到60%,美元占27%,作为世界货币的美元占比低于日元交易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在于日本去年就给予比特币合法的地位,一些日本人以此作为投机工具和储蓄工具,日本把这些人称之为渡边太太、渡边先生。

虚拟货币发行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且总市值只是法定货币的九牛一毛,对于法定货币的地位应该说谈不上什么威胁,但是我认为,法定货币的地位并非是坚不可摧的,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地位本质说取决于公众的信任,法定就是加强公众的信任。

贝壳作为原始的货币并非由于法定,大家到货币的博物馆里可以看到,那时候的贝壳还有别的东西都是原始的货币形态。

贝壳能够成为货币是因为公众认可的等价的属性,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经济体如果不能保持经济发展和金融的稳定,如果不能保持法定货币有竞争力的便利性,法定货币就有可能被虚拟货币取代和驱逐。

我们看到个别的国家,由于经济衰退,外国制裁等原因,本国的货币急速贬值,虚拟货币趁虚而入,取代法定货币,成为国民信任追逐的工具。

第二是所谓的爱西欧,就是公开发行代币融资,可能影响金融的稳定。

我对爱西欧有个定义,在公有链社区发行代币进行众筹融资的行为可以称之为爱西欧。据不完全的统计,全球的爱西欧规模2014年只有0.26亿美元,2015年几乎降低到0.14亿美元,2016年突破2亿美元,2017年上半年冲高到12亿美元多,其中我们中国的爱西欧的融资规模占比高达31.5%。

第三个是分叉币的发行,就是IFO,这有可能成为新的投机游戏。

IFO的发行是最早去年8月份出现,那时候第一个爱西欧叫比特币现金,以后又分出比特币黄金、比特币钻石、超级比特币等等,我觉得这有点像比特币圈大V开发新的游戏。分叉的原因主要是在比特币传统社区里,挖矿所需要占用的算力资源越来越多,但是原来的架构和有限的区块只有1M,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出于不同的技术路径和不同需求比特币社区出现了分裂。

第四个态势,稳定币,我觉得可能引发信任风险。

这几个月虚拟货币价格跌宕起伏的时候,稳定币出现了。目前市场最大的稳定币是Tether的USDT,Tether公司声称遵守1:1准备金的保证,就是每发行一个USDT他银行帐户就有1美元的资金保障,而且USDT跟美元挂钩,这个用户可以随时使用USDT与美元进行1:1的兑换。就在1个月以前,11月20日和26日,Tether两次增发1亿个USDT,同时较多的稳定币也在发行。在虚拟货币交易所的平台上,这些稳定币的市值少的数亿美元,多的十几亿美元。

这里有一个问题,这样一些稳定币账户不够透明,而且缺乏权威性的监管。去年9月份,原来的原来的会计师事务所终止与Tether的合作,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都不愿意维他背书,统治者看不到经过审计的帐目,所以我觉得这样的一些稳定币还是存在信任风险。

第五重要的态势,更值得大家关注,就是发达国家对虚拟货币的监管态度发生转变,有可能影响虚拟货币发展的态势。

首先来看日本。日本侧重于数字金融市场的开放,日本虽然强调虚拟货币的监管,但是主导性的政策是开放金融市场。

去年3月,日本内阁通过法律承认比特币为合法的支付方式,取消比特币的交易税。比较特别的是,去年的9月29日,在中国代币交易平台,多个国家加强对虚拟货币监管的时候,日本监管机构宣布11家虚拟货币交易所获得注册,1月4日又批准4家虚拟货币交易所,今年1月份东京发生5.4亿美元的虚拟货币被盗事件以后,日本加强了监管的力度。

日本政府采取这样一些政策来做区块链、来做区块链金融,真正的动机不好揣测,估计也许他们希望借道区块链技术平台来拓展数字金融市场,夺回过去20年他们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失地。

然后是新加坡,它侧重于数字金融的创新实验。新加坡和其他有些国家,他们在监管沙盒的机制下,给予虚拟金融有限制的合规性。

我们需要更多研究的是美国。美国做得比较规范,他们侧重于数字金融市场的规范,2016年以前美国监管重点在于防范虚拟货币被用于非法的领域,2017年推出新的举措:

1、美国的证券交易委员会7月下旬宣布爱西欧必须纳入监管,经过监管审批发行的Coin属于证券,未经监管审批的爱西欧属于非法证券发行。

2、美国美国的证券期货交易委员会在12月初公布审查结果,允许芝加哥期权交易所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进行比特币期货交易。

3、美国的统一州法委员会提出《虚拟货币业务统一监管法》草案,草案把Coin界定为虚拟货币而非法定货币,草案阐明两个观点,虚拟货币和区块链有助于实现快捷低成本的跨境或者远程交易,均衡的监管体系可以为它的发展奠定基础。

美国《虚拟货币业务统一监管法》草案对区块链及区块链的分布式帐本、可信数据、创造信任、快速、快靠等等的价值予以肯定。同时,这个草案也指出,区块链的匿名性不可避免地带来洗钱、恐怖等等风险,所以很有必要实行审慎监管。草案对虚拟货币的牌照核发、信息披露、执法措施、区域保护、合规政策做了具体的规定,当然到现在为止,这个草案还没有变成法律。

今年11月,美国有了新的进展。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有三个部门联合发布声明,通过几个案例传递信息,加密数字货币的参与方,如果涉及证券交易而不进行注册或者申请豁免,就会面临这个委员会的执法。这个委员会对数字加密货币的管制的策略是通过个案的执法,而非系统性来解释证券法,所以它希望谨慎、有序而积极地通过这些案例引导监管原则,明确监管的界限。

明天,我们就迈入2019年了。你对2019年的区块链技术应用场景、加密货币的价格涨跌、央行是否发行法定数字货币,都有哪些预测?欢迎在文末留言。

相关/热文


——End——


『声明:本文转载自「创投财经」,有删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白话区块链立场,亦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或建议。』

亲,给「白话区块链」加个“星标”

   👇 不错过重要推送哦 👇

亲,您点个  再走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